對企業而言,能夠找到一群「對的人」共同打拼/開創事業,是企業夢寐以求,也是企業創造價值 - 成就未來的根源點。然而,就企業觀點來看,「對的人」似乎沒有一致性標準,傳統企業會在乎員工品德操守,新創企業也許著重創意思考,企業在徵選人才時沒有絕對標準,只是反映各自「企業的人才需求特性」而已。
但是,若回溯企業找人初衷,無非是希望找到既合乎職務特性又才堪造就的適性人才,可是實際上卻很難將此一想法「客觀化 - 明確化 - 結構化 - 數據化」。個人從創立360d才庫事業群32年以來,發現多數企業在招募人才時,往往隱藏著很多自身(人資或部門主管)片面的主觀想法,大多都是淪於對人才的表面觀感或經驗判斷,卻未必能夠符合組織或職務的深廣度需求。
為此,個人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出發,擬定「企業『找對人』的八大構面」(見下圖),藉此協助企業勾勒出所需人才的規格、標準與期待值,以利企業有效找到「對的人」!
從上圖企業「找對人」的八大構面中,我們可以由內而外依序看到「特質/性格 - 品德/操守 - 動機/意願 - 能力/專業 - 知識/經驗 - 行為/態度 - 績效/成果 - 資源/人脈」,並依這八大構面去設計更加深入而精細的量尺,再就企業內部同仁/主管進行人才盤點後,整理分析出企業「對的人」之人才樣貌,以為後續企業有人才需求時成為「找對人」的準繩,從而為企業發展在根源點上建立良性的成長循環。
什麼是「對的人」?「錯的人」?
在討論組織內什麼是「對的人、錯的人」之前,應先理解組織內部人員的常態組成結構;以統計學上的常態分配圖來看,底下線形圖上兩端分別是「對的人」、「錯的人」,而居於中間的大多數人員則是「可被形塑的人」;若將此三個族群的人員放在前述「找對人」的八大構面中之人才特質來評量時,我們就可以根據人才特質的優弱勢,在職務角色上去做不同的人才發展規劃:
- 「對的人」之優勢特質部分:應予以培訓後,讓人才在職務角色扮演上充分發揮優勢特質,進而創造人才與組織的價值。
- 「可被形塑的人」之中間特質部分:在加以培訓後,讓人才從職務歷練上累積成就與信心,再逐漸往「對的人」方向位移。
- 「錯的人」之弱勢特質部分:應優先考量組織內部有什麼職務是適合他的?若沒有適合的職務只能在原來的職務上時,就要避免他弱勢特質部分在工作上犯錯。
除了人才特質之外,組織特性也是考量重點;組織想要找到對的人,可以從人才特質與組織特性適切搭配的三個維度進行評量:即組織適性、職務適位、管理適主。
所以從量化的角度分析,我們可以從表一、「人才特質與組織特性三維度盤點/評量內涵說明」,以及表二、「人才特質與組織特性適配度盤點/得分表」的得分中,了解到人才特質與組織特性適配度盤點之內涵,並區辨出對的人(9分)、錯的人(3分),而4-8分就是「可被形塑的人」。
什麼是「可被形塑的人」?
然而,什麼是「可被形塑的人」呢?也就是組織內絕大多數的人,在潛藏工作特質上,可透過中長期職務角色扮演下之工作淬煉,進而內化 - 深化職務角色所需特質後,讓人才逐漸往吻合組織特性的方向移動,這就是所謂「可被形塑的人」,當中關鍵在於:可透過「職務角色扮演」的淬煉。
按照KSAO的職能要素/內涵理論,企業絕大部分的培訓,只能對Knowledge、Skills起到部分作用,在Abilities 培訓上已逐漸難見其效,(要有成效,需看個人在職務角色和工作淬煉上的能力轉化狀態),而Others(其它難以察覺的無形部分)往往更是難以更變,也因此企業必須瞭解人才所追求的目標,進而創造誘因與環境,以吸引人才的動機與意願,再透過職務角色扮演充份發揮人才優勢特質,方能夠將人才逐漸轉化成「對的人」,為人才與企業創造共同的價值。
價值創造三部曲:用對人->做對事->事做對
「找對人」是企業價值創造的源頭,接下來就是「用對人->做對事->事做對」。所謂「用對人」就是主管如何針對人才價值,擁有「洞察特質 - 育成職能 - 驅動能量 - 發揮優勢 - 創造價值 - 成就共榮」的本事;而經營層的主要職責是「做對事」,在經營策略開展上的方向要正確,並再交付管理層把事情做對,只要三者相輔相成,就能達到創造企業價值的最大效益。
最後,個人也要在此呼應一下前面所說的,不管是「找對人」或「用對人」都與個人特質、個人意願緊密關聯,但如何「用對人」又是一門大哉問?個人將在之後「用對人」的文章中再做深入探討。
資料來源:360d才庫事業群董事長楊朝安口述
留言列表